已經讀過華應龍老師的好幾本書了,《我就是數學》《做一個優秀的數學老師》等,而寒假讀了《我這樣教數學》這本書后,又給我新的感悟。
這本書展示了華老師12節數學課以及與這些課有關的教學設計、反思評價。讀完這本書,我除了欽佩華老師的睿智,同時也羨慕華老師的學生:做華老師的學生,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。華老師的課堂行云流水,駕馭自如,得心應手,仔細想想,除了源自于華老師豐厚的專業素養以及文學底蘊和哲學功底,更多的是華老師的善于思考,極為嚴謹,勤于反省。
深思熟慮的課前準備
華老師的課很注重課前慎思環節,12節課例中,都有課前慎思這一環節。他的課前慎思,借助問題引領,小中求大,體現多維關照。我從華老師的每一篇課前慎思中看到了華老師對每節課的思考過程,而每節課的思考角度卻各不相同。
從《角的度量》中,思考的是老師為什么教的累,如何讓學生學的輕松;從《減法練習》課中,思考的卻是練習的質量出發,制定相應的教學對策;從課堂上老師習慣的問答“你會嗎?”“會”這種對白,引出如何才能使學生真正會……從華老師的課前慎思環節中,我看到課前的準備,不單是熟悉教材,了解學情,而是一種慎思酌量的精神,用獨特的視覺去思考所教內容的精神。
充滿智慧的課堂教學
華老師認為,在課堂上出錯的孩子也是最好的孩子。他說課堂上孩子要多問幾個為什么,課堂上孩子要有話可說,有話敢說。所以,華老師的課堂是好玩的數學課堂。
華老師的課堂實錄,語言親切,樸素自然,沒有矯揉造作,也不刻意渲染。課堂行云流水,老師耐心誘導,學生娓娓道來。師生之間在一種平等、協作、和諧的氛圍下,將對知識的渴望與探索融于簡樸、真實的情景之中,學生靜靜思考。課堂氛圍恬靜安寧,同時又妙趣橫生。
如在《角的度量》這一課中,華老師創設了有趣的情境,三個斜度不同的滑梯把學生帶入到有趣的情境中。當有學生說想玩第三個滑梯時,引來一陣笑聲。從笑聲中,我感受到學生學習這節課的興趣。當時師生之間的這段對話,我是讀了一遍又一遍,正如馬云鵬教授在這本書的《序》中所說:“數學老師應把每一個學生領進數學殿堂,并讓他保持對數學學習的興趣。”華老師的課堂做到了。他恰如其分的幽默,引起學生會心的微笑,如飲一杯清泉,讓人回味留戀;一個生動的比喻,猶如畫龍點睛,給學生開啟智慧之門;哲人警句、文化箴言不時穿插于課堂中,給學生以啟迪與警示。
教育細節的深度反思
華老師的每一篇反思的題目就很吸引人,《感謝學生的合作》《讓學生學習“自己的數學”》《花未全開月未圓》……這哪里是教后反思呀,這明明就是一篇篇優美的散文嘛。真如曹培英所說“讀來真是一種享受。”
在教育教學中,我也經常寫教學反思。反思什么?如何反思?我雖思考過但卻百思不得其解。在華老師的反思中,我尋找到了答案。華老師很關注細節,任何一個疑難問題都可以成為反思的對象,教學中的任何思考,探索都可能成為教學智慧產生的源泉。華老師的反思過程中,我感受到他那種執著和專注的精神,一種永不滿足、不斷進取的精神。
葉瀾教授說過,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,不一定成為名師,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,可能成為名師。我想,教師應成為反思性實踐者、堅持者,這是新時期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,也是加快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經之路。
教學的生命力不是“復制”而是“刷新”,這是華老師常說的一句話,也應該成為老師們矢志不渝的追求,更應該在教育創新創造中不斷實現自我超越。
(漢濱區培新小學 鄢幫會)